6月18日,锂电龙头亿纬锂能在成立22周年之际,正式成立医疗电池事业部,未来将建立医疗电池标准,让医疗电池服务于人类健康。
据了解,目前,亿纬锂能已经根据不同应用,开发出满足不同需求的全面医疗电池解决方案。具体来看,在体外应用方面,亿纬锂能研发的AED电池CR123A支持大电流瞬间输出,实现超5年超长待机,并得到超过5000万只市场验证,安全可靠;呼吸机电池的型号为高比能18650电池,能量密度达419Wh/L,支持10C大倍率输出。已向全球提供近20亿只圆柱电池,应用于工具、两轮车、清洁设备、医疗等领域,稳定高效;持续性血糖仪电池CR1220的特点是小型化、高容量、高脉冲,做到全自动化生产,服务国际血糖仪头部医疗群体,赋能血糖管理新时代,实时监测,更精确。
在体内应用方面,亿纬锂能研发的胶囊内窥镜电池BR777电池目前全球直径最小,仅为7mm,比能量最高400Wh/L,续航可达10-15h,监护肠胃健康;脑起搏器ED80电池具备超高比能量,达750Wh/L,无需充电,续航超5年,近10年、超1000例实际临床应用验证,治疗帕金森综合症可有效提升生活质量;超薄可充电神经刺激器电池ICP492131,体积仅3.2cm³,超薄厚度5mm,无线充电,拥有大于10年的超长续航;“米粒”大小的微型植入式电池306直径仅3mm,可标记小至5.8cm的鱼类,可追踪“水、陆、空”生物数月迁徙轨迹,以保护受威胁或濒危的物种。
亿纬锂能表示,公司从材料端到电芯端全面测试,采用医疗级电池材料设计、最高级气密性等级、100%通过CT测试,确保医疗电池“0”失效。
亿纬锂能总裁刘建华表示,亿纬锂能始终关注生命、关注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寿命延长,老龄化引起的健康问题现有了更多解决方案,科技的发展为神经性疾病带来新的希望。面对医疗产品电池的严苛标准,需兼顾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可靠性、尺寸小且不影响正常生活,高性能锂电池让这一切成为可能。亿纬锂能根据不同应用开发出满足不同需求的全面锂电池解决方案,用科技守护生命。
公开资料显示,亿纬锂能成立于2001年,2009年在深圳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锂原电池、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动力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物联网、能源互联网领域,同时拥有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核心技术和全面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今年1-4月,亿纬锂能以3.4GWh的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9,同比增幅高达96.6%,增速明显。
同时,今年以来,亿纬锂能还多次扩产:
1月31日晚间,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子公司亿纬动力拟与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合同书》,在荆门高新区投资建设60GWh动力储能电池生产线及辅助设施项目,项目总投资额约10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为80亿元;
2月7日,“亿纬锂能动力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签约仪式举行,总投资约100亿元的20GWh动力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正式落地成都,主要生产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PACK电池包等产品;
6月8日,亿纬锂能公告,公司全资孙公司亿纬匈牙利拟以自有及自筹资金投资建设乘用车大圆柱电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99.71亿元;
6月14日,亿纬锂能公告称,公司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与一家在美国注册成立的储能电池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Powin签订协议,双方同意亿纬动力根据约定向其生产和交付10GWh方形磷酸铁锂电池。
此外,4月,亿纬锂能面向全球首次发布全极耳21700 40PL及高容量21700 58E两款全新产品,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性能要求;4月27日,亿纬锂能与华宝新能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储能产业链进行深入合作布局。
征途电池网注意到,在此之前,亿纬锂能已经有医疗产业的投资:去年8月,亿纬锂能携智慧医疗电源全面解决方案,亮相2022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展会上,亿纬锂能展示的锂二氧化锰电池、氟化碳电池、软包电池、圆柱三元电池、方形磷酸铁锂电池等产品,具备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宽温使用范围等优势,可为医疗场景应用、绿色能源场景应用行业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此外,今年5月中旬,亿纬锂能还以“关注生命,关注健康”为主题,亮相第十五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 2023)。据介绍,亿纬锂能核心区域展示的医疗电池解决方案,可成熟应用于胶囊内窥镜、神经刺激器、脑起搏器、鱼类追踪器等领域。
其实,除了亿纬锂能之外,比亚迪也在“跨界”医疗赛道。
天眼查显示,今年3月31日,比亚迪申请注册了“远灯医疗”和“月呀·医美”商标,国际分类均为医疗器械,显示当前商标状态为申请中。而2022年6月,比亚迪还发布了一份关于超声骨刀的新专利。比亚迪电子官网显示,医疗健康已成为其四大业务领域之一。
对于巨头进军医疗产业,有专家表示,由于这些企业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布局医疗领域会更有群众基础和竞争优势。不过,想要把医疗业务做大做强,还需要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需求,并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